• Hi:欢迎来到一心论文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地方战略 > 正文

    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30 15:28:00

      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县域经济对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县域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地区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县域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西藏县域改革首先从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入手。1979年至1984年,主要贯彻中央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免征农牧业税,休养生息。1984年以来,在农牧区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调整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各县在坚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前提下,摸索出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

    1989年10月中央及时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西藏问题,形成了十条意见,中央这次会议,对于纠正西藏工作一度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对于稳定局势、安定人心起了关键的作用,从根本上扭转了西藏局势,使西藏工作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了新时期西藏工作历史性转折。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刻指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会议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战略任务。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提出“按照总体上与全国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适当变通”的原则,着眼于建立市场经济新机制。并对西藏的进一步发展,采取新的优惠政策和特别的扶持措施。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了西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新世纪初西藏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促进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使西藏县域经济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通过20多年的改革,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并带动了工业、建筑、运输、商业、服务业的兴起,城乡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效地改变了农牧区单一的经济结构,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推动了农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轨,使县域经济基础不断加强和巩固。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现有72个县(含县级市,不含市辖区),其中包括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为253.7万人,县域人口为239.43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4.4%;全区GDP138.73亿元,县域GDP为130.9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94.4%。全区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其中96%以上是县域工业增加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人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长了8倍多。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1999年,全国2109个县中,GDP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9个,其中广州南海市GDP达到306亿元,江苏江阴市达到300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共有270个,西部地区有19个县,仅占总数7.3%;GDP超过20亿元的县东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等份分组,在竞争力最强组中,西部地区的县占5%,东部地区占80%,中部地区占15%;竞争力最弱的组中,西部地区的占81.7%。东部地区占4%,中部地区占14.3%。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西藏阿里地区7县财政收入总额仅为0.28亿元,那曲10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46亿元,昌都11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1亿元,山南12个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69亿元;日喀则18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76亿元,林芝7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4亿元,所有的县远远没有达到平均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西藏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其地理特色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此研究和发展西藏县域经济,必须找准西藏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西藏县域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藏县域经济竞争力差

    1、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制约因素及其分析

    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突出为: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是制约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县域市场发育严重不足,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三是环境约束是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棘手难点;四是政策因素导致发展的不平衡。

    (1)基础设施是制约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充分供给为前提条件。基础设施的供给充分,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经研究指出:基础设施能力是与经济产出同步增长的,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1%,GDP就会增长1%。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有8亿资金投入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域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截止目前,西藏公路密度仅为1.8MK千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12.8的1/7;年发电量270千瓦时,人均装机量仅有135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和57%;乡镇和行政村通电率分别为32.31%和20.63%,远低于全国98.31%和97.77%的平均水平;农牧区70%的乡村不通电话”

    (2)市场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西藏社会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社会经济形态发育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生产力仍处于初级阶段低层次水平,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市场发育不足,农畜产品市场化率很低,大量的剩余产品滞留在农牧区,农牧区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谈不上合理配置,潜在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开发利用,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学家所谓“富饶的贫困”在西藏县域发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自然环境是制约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阻碍了西藏与外界的接触,形成了相对封闭的“高原圈”。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加大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与费用,同样也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此外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人治色彩浓于法治色彩,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2、影响西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观原因分析。

    (1)县域经济主体农牧民竞争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落后。由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滋生随遇而安、知足长乐、得过且过的观念和行为,人们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文化素质低下,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农牧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文盲比例高达54.24%,未上过学的农牧区人口占52.96%,而小学文化程度就占34.58%,县域经济竞争主体农牧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

    (2)县域自身积累力不足。西藏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率和市场程序较低,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影响资本的形成,进而导致县级财政自身积累能力弱,GDP增长缓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按市场原则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小生产与市场矛盾突出

    根据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产品结构不合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

    1、农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种植结构单一,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种植比例不协调,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高达85%,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比例只有15%。畜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良种畜比例严重偏低,牲畜出栏率低、饲养周期长、周转慢,导致畜产品供不应求,如当地居民所需酥油主要由青海及四川藏区等地供应,城市居民的奶类主要依靠内蒙和新疆。

    2、农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随着农牧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牧业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西方小农20公顷的划分标准,西藏农

    牧民家庭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按照亚洲3公顷的划分标准,也属于小农经济。西藏大部分耕地分散在农户手中,由于生产规模小,使农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不能使农牧产品产量超过损益均衡点以上,进而导致农牧产品成本上升,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

    政策制约因素反映在,一方面中央给于的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没有用好用足。另一方面却表现在西藏各级政府重视宏观上大的规划、往往忽视县域规划、各县各自为政、自行规划或缺少规划,干部行为短期化。县政府职能转变慢。一些县重规划,轻落实,“缺位”和“越位”现象时有发生。

    “地广人稀”使西藏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地广人稀”是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西藏的土地面积为122.8万平方公里,人口253.7万人,人口密度为2.07/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国124/平方公里。人口与土地面积相比得出的人口密度指标很低,人口经济密度的指标显然更低。“过疏”的人口状况必然导致三个结果:(1)西藏绝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广阔的农牧区,城市化率低;(2)西藏产业布局处于分散的状况,县域之间缺乏连动性;(3)西藏的农牧产品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商品率低。三、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西藏县域的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采取如下对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1、加快对县域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乡镇、行政村的通达深度和通过能力。强化能源建设。加快无电县电站建设,搞好农牧区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适度超前发展通信业。

    2、积极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一是要千方百计地保证教育投人;二是要加大发展六年义务教育,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要加强技术骨干的培养、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前来创业,同时,用好县域科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全面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和商、安商”的良好县域投资氛围。要降低市场准人门槛,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服务,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引进外来投资,形成全方位的融资格局,为县域财政注入活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1、调整农牧业种养殖结构。加快推进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形成。把畜牧业结构调整与落实草场责任制结合起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加大出栏率、加快周转。

    2、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产业化体系。各县应从实际出发,以资源为基础、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各类商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行“公司十基地”或“公司十农场”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差别化战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立足县域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加快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推进优势和特色农牧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把它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认真研究、探索和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坚持多途径、多方式,不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限制,本着谁有能力谁发展,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作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

    5、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中介组织体系,壮大民间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支持发展农牧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各级政府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

    1、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省、市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援藏项目上重点向县域倾斜,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2、县级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高政府能力。

    3、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选准、配强县乡党政正职,优化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二是要保持县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避免干部行为短期化。三是加大县乡干部培训力度,定期安排县乡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拓宽干部视野,提高干部自身素质。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城镇是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教育、科技、通讯的中心,对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县有积聚、带动、辐射的综合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过疏”问题。按照交通枢纽、旅游资源、资源开发、经济中心的总体要求,分批投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发展特色经济,发挥比较优势

    依托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1)林下资源经济县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和开发,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2)农牧业资源经济县要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耗牛、优质青棵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深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农牧民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抓住国家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有利时机,加强农畜产品检验检测设施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方向,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场监管制度和检测制度,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3)城郊及公路沿线经济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人为目的,结合实际,把青棵、蔬菜、花卉、藏医药、饲料、牛羊肉乳、牛羊绒等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集中资金和力量,加快发展。(4)旅游资源经济县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风格独特、层次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尽量在满足需求,创造需求方面作好文章;同时要仔细研究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区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提高县域旅游供给的质量层次和内涵。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中等教育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中国哲学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财务控制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财务控制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职业教育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市场营销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国际贸易“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

    售前客服

    咨询QQ:619978682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