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欢迎来到一心论文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新经济学 > 正文

    产业调整的壁垒及其克服途径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30 15:27:00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体制转轨、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三位一体”的历史性转变,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被提到了重要议程。产业调整是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的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注: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17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产业调整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20年高速增长后,出现了煤炭、纺织、冶炼等大批传统产业的衰退,发生了大面积的结构性亏损,产业调整问题日益尖锐。不解决这一难题,国民经济中的资源就要继续投向这些部门,不仅使这些产业继续滞留在市场无望扩大的产业中忍受煎熬,继续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和亏损扩大的问题,而且使迫切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因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投入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它将耽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进程,拖延经济增长方式的及时转变。可以说,如果不能顺利地、有效地解决产业调整问题,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产业调整涉及到复杂的产业退出门槛和社会经济矛盾,以及新兴产业的进入障碍。衰退产业的退出壁垒和新兴产业的进入障碍总称为产业调整的壁垒。本文的目的是要探讨我国产业调整中存在的主要壁垒及其克服的基本途径。

    一、衰退产业的退出壁垒

    产业调整虽然是“有进有退”,但关键在退出,不退出就不可能进入,更谈不上调整。因此,产业调整首先得找出产业退出的各种壁垒。产业组织理论中对退出的定义是指其企业停止作为卖方的行动从那个市场撤退。(注:[日]植草益:《产业组织论》,中文版,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退出主要有停止生产、转产、倒闭三种形式。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无论在哪一种市场结构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最终定价规则都应该满足价格不小于边际成本这一条件。即如果不存在退出障碍,当产品价格小于边际成本时,厂商就会自动停止生产。否则,就存在退出壁垒,从而使厂商被迫在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以下提供产品。在衰退产业中,尽管企业业绩不佳也不易发生退出时,可认为存在退出壁垒。我国的某些传统产业如煤炭、纺织、冶炼等行业,已发生明显的衰退,并出现持续性的全行业亏损,但众多企业仍不能退出,也就说明存在退出壁垒。退出壁垒存在的根源在于“资源配置的不可逆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功能上的不可变性,二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不可移性阻滞。具体来讲,衰退产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有:

    1.资产专用性壁垒。资产专用性也即固定资产功能上的不可变性。经济越是发达,产业分工越是精细,资产专用性越强,资产专用性形成的退出壁垒也就越高。因为高度专业化的投资所形成的资产迫使退出企业要么必须转让给产业内留存企业,要么迅速贬值而被废弃。因到了产业的衰退期,产业失去了对资本的吸引力,不仅外部资本很少进入该产业,产业内企业也缺乏扩大投资的愿望,从而造成希望退出的企业的蜕资困难,使退出产生阻滞。产业组织理论认为,高集中产业比非集中产业调整要慢、难度要大,也即调整壁垒较高。(注:[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井:《现代产业组织》,中文版,501~51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这是由于高集中产业的资产专用性较强的缘故。从我国的现实来看,也基本符合这一结论,如冶炼、采掘等资源性产业和自然垄断性产业的调整要比家电、机械制造等竞争性产业的调整困难。

    2.固定成本壁垒。企业的固定成本可以被解释为企业在产业内所要发生的经营成本,加上在别的产业上所放弃的机会成本。固定成本是与生产规模无关的,并对于某个较短的时间长度而言被锁住的(承诺的、沉淀的)成本。(注:[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文版,4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固定成本包括机器、厂房、法定权利、公关和广告以及雇员安置等成本。固定成本越大,产业退出壁垒也就越高,企业就越晚退出。

    3.人力资源壁垒。由于现代经济中,劳动分工精细,劳动技能和知识专业化,使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相当困难。转移成本较高。往往是没有经过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就不能转移,因此劳动力转移成了产业调整的主要障碍。在原有的产业中,工人所获得的技能、专有技术和信息具有较大的价值;而一旦离开了原有的产业,价值就会减少。人力资源壁垒不仅包括有形技能,如行业中的专门技术和知识;也包括无形技能,也即由人力资源整合而成的组织资产,如每个行业和企业特有的“惯例”和“标准操作程序”。当一个产业中的成员转移到另外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惯例和文化特征的产业时,效率可能大大下降。如一个熟悉矿业管理的经理转行到电子技术产业中,原有的技能可能毫无价值。一位长期从事纺织业技术开发的人员,一旦离开了纺织业,他就与普通劳动者没有什么差别了。

    4.制度性壁垒。我国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产业调整的退出壁垒还具有以下特殊性:(1)国有企业目标多元化,使退出缺乏产权约束、债权约束。国有企业是我国传统产业的主体,也是产业调整的重点对象。但国有企业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创办和生存不单单是以利润为目标。多元化的企业目标使企业在产业发生衰退、市场过度竞争时长期在亏损状态下经营,缺乏自动退出意愿。企业退出决策成为非所有者的公共选择,企业是否盈利不再成为决定是否退出的唯一因素,企业的退出发生困难。(2)“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形成的壁垒。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率”的就业制度,使在职“隐性失业”的数量非常庞大,企业职工长期受到计划体制就业观的影响,不愿意面对再就业的选择,也往往阻挠企业退出。加之职工低收入缺乏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而社会保障体制又十分不健全,因此造成了产业调整的一个较大的障碍。(3)文化壁垒。产业调整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持。当今我国社会出现了主流文化断层,使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遇到了较大的文化困扰;(注:胡晓清:《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载《管理世界》,1998(3)。)而且,我国文化是缺乏法律传统的文化,加大了资源配置的成本以及企业间不公平竞争,产业内企业的优胜劣汰不能实现,阻碍了产业调整的实施。

    二、新兴产业进入壁垒

    正确地估计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及其高度,是衰退产业调整中的又一重要问题。一般地讲,进入壁垒包括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量等。衰退产业调整进行产业转移时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壁垒。技术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由于新进入者缺乏对进入产业的技术积累,只能从外部获取技术。外部获取技术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也难以满足激烈竞争的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尤其是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困难,使企业产品在技术性能上没有竞争力。如80年代初,我国有十几家企业先后引进了日本洗衣机成套生产技术,因为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或核心技术未能完全消化吸收,绝大部分企业因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质量低劣还是最终被市场淘汰了,最终只有像小天鹅等极少数几家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厂商生存下来了。但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时间较长,投入较大,这就使企业进入高技术产业受到较大障碍,有时甚至难以逾越。技术的扩散速度、模仿的难易以及复杂系数是决定技术壁垒高度的主要因素。

    2.信息和知识壁垒。对于要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来说,信息和知识的拥有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决策层未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就难以决定企业要进入哪一个产业、何时进入以及以何种方式和多大规模进入,这样无疑增加了进入的难度和风险。由于处于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在知识拥有量和信息获取途径上具有劣势,因此也就使信息和知识形成了一种进入壁垒。

    3.人力资源壁垒。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主要的资产。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新进入者来说,短时间内难以获得齐备的核心人才以及足够的熟练劳动力,而企业原有人才的培训再开发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较高的投入。尤其是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本身就缺乏人才储备、对外部人才也没有吸引力,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人力资源状况也是新进入者的一个较高壁垒。

    4.资本壁垒。首先是一些行业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厂商进入这些行业要具备一定的资本规模才能生存(最低生存规模的资本量叫MES)。众所周知,资本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MES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MES。对衰退产业中的企业而言,它欲有效进入一个产业的充要条件就是其进入所能筹措到的资本或其自有资本至少不低于目标产业的MES额,尤其是目标行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产业最优经营规模值较高的资本密集性产业,最低限度的资本量(MES)就成为进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在产业投入方面受到严格管制,如禁止进入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产业,构成了资本进入和移动壁垒。

    5.风险壁垒。衰退产业中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必须能够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尤其是进入未结构化的新兴产业风险更大。如果缺乏风险承担能力,则这种高风险也成为企业产业转移的一种壁垒。风险壁垒的高度与企业实力、企业家能力以及产业类型有关。企业欲成功进入未结构化的新兴产业必须努力克服产业风险壁垒。

    三、克服产业调整壁垒的微观机制

    企业是产业的细胞,企业的活力程度决定着产业的兴衰荣盛。衰退产业的调整虽然离不开政府的援助,甚至有时政府的援助对企业逾越产业调整壁垒是至关重要的,但政府的援助毕竟是外因,只有企业本身才是产业调整的内因,微观的活力强弱是产业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但现时我国的情形正好相反,政府对衰退产业的调整很重视,企业却缺乏长期性战略,企业主动的方面就是争取政府的资源,有的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微观机制是不可能达到产业调整的目的的。因此,构建有活力的微观机制是克服产业调整壁垒的主要途径之一。微观机制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成规陋俗的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业绩密切相关。衰退产业中的企业由于效益滑坡、企业前途难卜、人心涣散,形成一种病态文化或弱文化。这种文化的最大害处就在于削弱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使组织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衰退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组织改革、文化植入来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氛围,是克服衰退壁垒的有效战略。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适应不断升级的产业环境的需要,也只有通过建立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产业创新和产业转型。

    2.利用互联网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化解衰退产业调整壁垒。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虚拟经济是未来的一种主要经济模式。互联网在传统产业尤其是衰退产业的调整与改造中大有用武之地。因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快捷方便、低成本以及交易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与衰退产业融合一方面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可缩短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者与消费之间的鸿沟,增进有效沟通,实现定制化生产和网上服务,维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从根本上克服衰退。因为传统的生产模式尤其制造业的生产是建立在精细的分工和严格标准化基础上的大批量生产,生产的一切过程是完全按事先规定好的工序操作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由于人的需求是时刻变化的,因而供给总是滞后于需求的变化。如果产业的供给长期与需求脱节,势必使产品积压、市场萎缩,引致产业衰退。利用互联网,企业既可以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利润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产业创新的步伐,从根本上克服产业调整壁垒。

    3.建立战略投资或风险投资机制,化解新兴产业进入壁垒。风险投资是创新经济的发动机,是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入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较优方式。一方面它能有效地克服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两个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现有企业的进入阻滞,即能克服企业在新兴产业进入的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智力资本壁垒,并有效对付现有企业的报复性竞争;另一方面能大大降低高科技等新兴产业的风险壁垒。新兴产业一般具有技术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市场易变性、高初始成本但成本急剧下降等特征。这就要求新进入者拥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否则难以逾越新兴产业的早期风险壁垒,而风险投资或战略投资则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壁垒。经过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有一批企业如实达电脑、中青旅等企业通过战略投资或风险投资方式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升级或产业转移。如实达电脑原为硬件生产经营商,自1997年开始设立数亿元战略投资资本,收购控股北京铭泰、东方龙马等新创软件企业,在短短两年多内成功地介入了软件和网络产业,并获得了惊人的成长速度。中青旅则通过重金参与北京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使公司从单纯的旅游业转向了软件、环保、自动化、高科技农业等一批新兴产业,这样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使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因此,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克服新兴产业壁垒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克服产业调整壁垒的政府措施

    衰退产业的调整过程就是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过程。资源存量的再配置单靠市场机制往往难以逾越产业调整中的各种壁垒,必须辅之以政府调节机制的主观能动性。(注:刘志彪:《产业经济学》,153~15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从衰退产业调整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政府在化解衰退产业调整壁垒上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克服要素的移动壁垒。衰退产业的调整涉及到生产要素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流动与重组。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虽然得到了迅速提高,但仍然存在地方割据严重、地区性行政壁垒过高等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和专业化分工的各种障碍。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减少各种地区性壁垒如各地千差万别的收费项目,促进要素和产品在地区间、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分工协作,才能减少要素流动的阻力。针对我国产业调整的现状,克服要素移动壁垒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打破资源重组的地区和行业限制。二是消除民营资本的产业进入管制,使垄断性行业增加竞争性。三是改革不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四是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使证券市场成为产业调整的运作场所。

    2.对衰退产业提供必要的资本援助,降低资产专用性壁垒的高度。如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加速衰退产业的资本折旧,为停产、限产和转产企业提供转产贷款或信用保证,减轻债务以及实施债转股,减免税收等促进资本转移。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产业调整的力度,针对衰退较严重的纺织、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实施“重组、减员、增效”的调整战略,其关键措施就是资本调整援助,如对大中型企业实施债转股、减免税收、贴息贷款、收购报废等来化解产业调整的壁垒。纺织业历来是各国产业调整的头号难题,但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以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分流安置120万工人为主的强劲资本援助,使自1993年来连续6年亏损的纺织业终于在1999年摆脱了困境。(注:杜钰洲:《总结行业扭亏经验 实现纺织强国目标》,载《求是》,2000(8)。)我国政府对纺织业的资本援助措施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应在总结纺织业援助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其他衰退产业的资本调整援助。

    3.促进衰退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尽管一些产业已落入了衰退之列,并不等于说这些产业会消失,而且有的衰退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纺织业虽然出现了衰退,但只要加快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使供给结构满足需求的进步,则纺织业完全可以获得再生,恢复产业活力。因此,加快衰退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应该是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援助应把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如联合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成立开发中心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产业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自动演进的机制,从源头上克服衰退。如美国政府在80年代对衰退严重的纺织业进行调整时,实施的“快速响应计划”即是政府援助技术创新的典范。该计划由政府组织大型服装公司、纺织公司和纤维生产公司联合成立开发中心,该计划实施后使整个纺织业从纤维到服装到零售的周期由原来的66周缩短到21周。(注:李晓东:《略论信息技术与经济结构调整》,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08-02第6版。)该计划大大降低了美国纺织业的成本,使进口纺织品失去了吸引力。当今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信息技术和生命科技正在迅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这对传统产业的调整是一大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产业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如水泥行业采用计算机控制降低能耗10%~55%,产值提高2%~8%,产品质量提高30~50标号。(注:[美]迈克尔·德托佐斯等:《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中文版,291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政府应大力推进衰退产业从产品设计开发到生产以及营销的全过程信息化,尤其是应从制度上扶持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来带动产业的技术升级。

    4.建立全国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完善劳动就业培训制度。人力资源能否顺利地从衰退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是决定产业调整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衰退产业基本上属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较低,一旦离开原有岗位,就难以适应新的岗位,也缺乏自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如果没有政府的再开发,失业者的重新就业是相当困难的。如纺织业在近3年内压缩1000万棉纺锭,下岗人员将达120万。再加上其他方式的退出,则下岗人员数量更庞大。煤炭业、冶炼业等情况也基本类似。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应包括二个方面:一种是留在产业内的人员如生产工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更新,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另一种是下岗人员或失业者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两方面的培训对产业调整都同样重要。在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般都通过立法由专业组织和固定资金渠道来解决失业者的重新就业以及在业者的再培训。而我国在这方面还相当落后。因此,从政府在产业调整的角色定位来看,应把对劳动的调整援助作为产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中等教育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中国哲学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财务控制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财务控制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职业教育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市场营销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国际贸易“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

    售前客服

    咨询QQ:619978682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