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欢迎来到一心论文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 > 民法 > 正文

    试论模仿讽刺作品视角下独创性标准的重构思考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23:00

      

      论文摘要 独创性是著作权作品的本质属性,模仿讽刺作品是否具备独创性是其能否获得著作权保护的首要条件和法律保护的客观依据。然而,就作品的独创性程度的判断标准上,司法实践中掌握的尺度不一,理论上更是百家争鸣,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需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传统独创性标准的弊端,构建一个合理的独创性标准理念。

      论文关键词 模仿讽刺 独创性 著作权 作品

      一、问题的提出

      剪切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模仿讽刺作品的盛行,此类作品的研究思潮肇始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发的纠纷。随后,网络滑稽模仿之风悄然兴起,新旧作品之间充斥着权利冲突与矛盾。然而时至今日,《馒头》引起的连锁反应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上依旧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对于其研究必将成为著作权法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问题的根源——独创性
      理论发展至今,有关模仿讽刺作品的研究文献并不在少数,然而研究的视角呈现单一性,多集中于对其是否侵权、是否构成合理使用以及模仿讽刺作品的合法性依据这一系列问题而展开,其中对合理使用规则的探讨颇为受关注。然而笔者认为,对合理使用规则的研究同样须基于模仿讽刺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这一问题而展开:如果《馒头》能够构成法律意义上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合理使用规则便无需适用;如果《馒头》不构成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此时对合理使用规则的援引才具有相应的逻辑前提。
      同样的,解决模仿讽刺作品作者与原著作权人相应侵权纠纷的核心也取决于对独创性标准的探讨。如果认为《馒头》仅仅是《无极》的复制与翻版,那么其在批评和调侃一些社会现象之际,势必会令著作权人某些可能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利益、财产利益受损,《馒头》难以逃离对原作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相关权利侵权的嫌疑;如果认为《馒头》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即承认模仿讽刺者在再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那么如何构建模仿讽刺作品的保护规则将是著作权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独创性标准的理论和实务认识
      1.独创性标准的学理分歧
      关于我国应当采用怎样的独创性标准,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作品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只要形式安排、材料选择或向公众介绍作品的方式带有作者个人创作特点即可;有的学者采取美国的独创性程度的判断标准,认为受法律保护的作品应当是独立创作完成并包含作者少量的创造力,“作品的独创性,又称作品的原创性,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某种智力性的劳动,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还有部分学者认同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观点,在作品的独创性程度上要求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例如张玉敏教授认为,独创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在形成作品的过程中,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创作而产生的;其次,作品中必须体现作者的智慧,体现出作者的个性。”
      应当注意的是,就作品的独创性特征,我国学理界就认识的方面仅限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对于独创性的内涵和独创性标准的界定上,各种见解众说纷纭,因此,当以模仿讽刺作品为代表的网络化时代全新的作品形式出现于实践生活中时,现有的独创性理论在评价这类作品的性质时便陷入种种分歧。
      2.司法实践对独创性的审查
      事实上,在就独创性这一问题的判断,我国司法实践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法官的判案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臆断性和随意性:在“全国首例教案著作权案”中,重庆一中院以独立创作作为独创性的基本要求。判决书对此是如此加以陈述的:“作品的‘独创性’不同于被告所说的‘创造性’,而是指作品系作者独立创作,而不是剽窃他人作品……教学过程等栏目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原告高丽娅独立创作,故教学过程等栏目中记载的内容具有独创性,应当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的作品”;在“沈建平等与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等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中,法院在独创性的认定上却坚持了不同的做法。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独创性,并不要求作品必须是前所未有的,但它要求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并能够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本案的二审法院对这一标准予以认可:“所谓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必须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且创作的作品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此外,在笔者参看的涉及独创性案件中,不乏大量的判决并未解释作品具备“独创性”的原因,大多判决内容仅是“本院认为,……具有独创性(不具有独创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法院认定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时,以具有独创性的判决居多,似乎说明我国在独创性的判断标准上采用了较低的门槛。

      二、传统独创性标准的追问与反思

      (一)判断标准的模糊性——作品的“创造性”的因素难以把握
      就目前存在情况来看,无论采用哪一种观点,在界定作品的独创性时,独创性标准的判断均离不开对“创造性”因素进行探讨的整体框架。因此,在对模仿讽刺作品进行性质上的分析时,理论界就该作品的创造性展开了无数的争论与辩驳。
      就我国目前立法而言,根据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第3条,“作品是指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创作成果。”“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如此看来不难发现,我国对“创作”的界定存在逻辑学上的循环定义:定义作品必须先明确独创性的涵义,而独创性又需要根据创作概念来规定,但是创作概念只有在作品概念确定后才能得以确定。这一情形暴露了我国对于独创性理论中“创造性”因素判断标准上的缺位,因此,笔者认为,“创造性”因素的研究应当作为规范传统独创性标准的核心。

      (二)独创性标准的高度普适性——不针对作品类型等多种因素加以区分
      纵观各国作品独创性标准的认定,不难发现,传统的独创性标准的判断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程度的不同,且并不区分作品的类型。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不同类型的作品创作目的、创作条件、公众的接受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独创性标准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作品。
      传统的独创性标准不区分作品类型笼统的给定一个适用所有作品的普适性标准是不妥当的。随着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发展,新的作品类型将不断涌现,“普适性”标准不可能做到完全适用于所有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著作权制度概念应当在某种程度上被修正以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传统的独创性标准也应当结合这些新作品的特征、类型等各种因素进行修正。此外,法律意义上的创造性因素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概念,在具体的案件中更加注重结果,而不是创造的过程,按照作品的不同类型,对创造性进行类型化的分析是相对合理的做法。
      (三)独创性法律属性的质疑——判断独创性的有无是否为法院的责任和权限
      以模仿讽刺作品为例,在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时,往往需要与原作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对比。司法实践中,各国的普遍做法均为由法院判断独创性的有无,这一做法的合理前提在于各国均将独创性的判断视作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笔者认为,在独创性标准的判断主体上,法院并不享有当然的职责和权限。
      首先,独创性的判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如前文所述,“创造性”因素是独创性判断标准的核心,而“创作”属于民法上的事实行为,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是一个从形式到思想的反方向认定的过程,即法院在认定创造性的过程中,不可能笼统地探讨某一类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是通过作品这一思想的表达方式“推定”出创作过程中融入的创造力的高低。从这一角度来看,独创性的判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事实认定过程。
      其次,作品类型的多元化使得作品创造性的判断更为复杂。《馒头》代表了以模仿讽刺作品为代表的剪辑技术作品在司法实践中的复杂认定。在这一过程中,依赖审判人员掌握全部的艺术、科学等领域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单纯要求法律工作者去完成这个综合性的事实认定是不妥当的,实践中难以避免由于法官的主观臆断性造成的不同的判断结果。

      三、保护模式之构建——对独创性标准的理性认知

      (一)增加“创造性”因素的可操作性,结合公共领域、作品的特殊属性进行独创性的认定
      独创性标准中的“创造性”因素是立法和司法中均难以把握的概念,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也不胜枚举,可以说,创造性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独创性的关键。然而,独创性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要达到增加“创造性”因素的可操作性的目的,就必须结合作品的特殊性,并与公众领域相契合。
      在这一问题上,较为著名的学说为1992年美国第二巡回法庭在“阿尔泰案例”中确立的“三步法”评判标准,其中第一步为“抽象法”,剔除作品中“思想”的成分,第二步为“过滤法”,即排除作品中属于公有领域的部分,第三步为“对比法”,将两作品进行价值上的对比。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独创性标准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实际上考虑了两大因素:公有领域与作品的特殊属性。
      将独创性理论和著作权法的公共领域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弥补独创性的缺陷。“公共领域”存在的合理性即在于任何创作者都是人类公有知识产品的使用者,个人的垄断权应当服从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作者不能对公有领域中的物质主张权利,这一类型的作品也不应当认定为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数字时代赋予了作品形式的新变化,如果仅要求一般作品的“创造性”高度,很容易造成对原作者复制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各项权利的侵犯。笔者认为,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理念,版权法给予模仿讽刺这种新作品形式以保护的根源在于其对宏观经济和知识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相应的,这种特殊的保护应当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即在“创造性”因素的要求上坚持较高的认定标准。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中等教育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中国哲学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财务控制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财务控制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职业教育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市场营销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国际贸易“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

    售前客服

    咨询QQ:619978682

    在线客服